抛弃妄念 非想非非想 2020年4月25日 ~ 白话佛法 第51集【音视频+文字】

抛弃妄念 非想非非想

其实人生就是一种平衡,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,实际上就是想取得一种平衡,你拥有了这个,一定会失去或者错过那个,所以有时候你在人间什么都想得到,结果往往会失去更多,因为你的心里不平衡。所以师父跟你们讲,有时候不要奢望在人生中拥有绝对的公平,想要这件事情一定要公平。实际上“公平”这两个字就犹如天平的两端,一端付出得越多,另一端就承载着更多的希望。就像朋友与朋友之间,家里的夫妻之间、和孩子之间都是一样的,实际上一个人只要承受得多,得到的希望也就更多。

当我们处于这个世界很多的矛盾中,或者人生在走向低谷的时候,不要太悲观,因为我们最终还是会越过一个一个障碍往上走。置身于低谷的时候,不要失望;置身于人生顶峰的时候,也要想到这是暂时的,不要忘乎所以。有些人到顶峰,或者在单位里能够做一个很高的位子,他会想到自己最后可能会下来。人生不要过于执著,平衡的心态能够让你好好学佛。有时候你选择了,自己做一些努力了,坚持了,走过了这条路,无愧于心就好。人这一辈子无非就是走在自己人生的过程中,我们每个人都在走人生的过程,“荣华花间露,富贵草上霜”,一切都是虚幻的。拥有得多,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压力,可能会给你造成更多的烦恼。所以生不带来、死不带去的人生,我们应该顺其自然,应该懂得什么叫随遇而安。

《白话佛法》就是告诉大家,在人间很多东西不能看得太穿,有时候看穿了,自己会心痛;有时候有一些烦恼,能够随缘就好。在佛经里经常有一句话叫“不可说”,世界上很多东西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,也就是说心里能够感受到的东西,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写出来和说出来。那种内心的感受、内心很多的境界并不是写得出来的。就像每个人学佛的经历一样,各有不同,有时候那是一种悟性,那是一种觉,那是一种受,所以修心就是觉悟自己这颗心。

佛陀教化众生,让我们要抛弃妄念、执著,我们不可以执著,不能有妄念,所以佛陀叫我们进入非想非非想的状态。“非”就是不、不是。比方说不去做什么——非也;不去做,不要怎么做——非。“非想”就是不要去想。“非非想”,就是不是不要去想。“非想非非想”也就是说,不要去想,但是又并不是进入了完全不想的境界,这就是靠你的觉悟。世界上很多事情,你做也好,不做也好,有的事情可以做,有的事情不能做;实际上又可以做又不能做,又想做又不能想去做,这就是人生,要靠理解和悟性。

我们人为什么很多东西不能说?因为当你想说的时候,你有自私心在里面,你有妄念就在你想说的话里面。所以任何人说出来的话,除了这个说话的目的之外,一定还会有很多私心杂念,包括我要显化,我讲的这句话有一些忌妒心、贪心、愚痴心在里面,每一句话出来都会带有一点妄念,或者讲这句话,“我私心上能够感受到什么”。所以,当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的时候,他硬要讲,一定会讲出事情来。佛经经常叫我们“不可说”,佛陀开示了很多经文和佛言佛语,就是为了教化众生,让我们懂得不得已而为之,当实在精神上控制不住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它,就是靠平时的学习,最后能够进入你的心中,来感受它、理解它。禅宗讲“不执著于文字”就是这个道理。当一个人学佛学到后来,整天跟别人讲文字,他已经执著在文字中。真正的学佛是要用智慧来解脱自己的思维。

佛家经典有一句话说:“有的事可说不可做,有的可做却不可说,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。”这就是你的理解能力,当佛经学到深奥的时候,完全靠你自悟,完全靠你自己内心阿摩罗识的本性来契合你的阿赖耶识,能够合在一起。师父跟大家做个解释,什么事情可说不可做?举个简单例子,别人做错了事情,你要讲他,你不讲他又不行,但是讲了他,你又不能去做,所以就产生了一句话叫:“我如果像你这样呢?我如果这样对你呢?”所以有的事可说,但是你能这样去对他吗?你能这样去做吗?这就是经典,佛法的经典。师父再举个例子,什么事情可做却不可说?行佛、好好地做菩萨的事情,每天做功德,但是对那些无缘众生,你一旦对他们“说”了,比方说你告诉他“要吃全素”,结果引起他造口业,他就说:“山珍海味都不吃,你到人间来干什么的?你连享受都不会。”还说“酒肉穿肠过……”他造口业,然后你就帮他们背业了。所以有的事情你自己做,你就是行菩萨道,但是碰到没有缘的人不是一定要去跟他说。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,什么是既不可说又不可做的?那就是你内心肮脏的思维。又不可以说出来,又不能做。做了有因果,不做就没因果。所以佛经中的经典贯穿在学佛的智慧上面,学到后来,人的智慧会越来越开,人会不一样,犹如《心经》里有一句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一样。
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是由唐代的玄奘法师翻译的,它其实是禅宗的精髓。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”,佛家讲的“色”就是眼睛所看见的一切事物、人物,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,要懂得色即是空,就是万物本空的禅学理念。你们想想看,在这个世界上从拥有到最后失去,不管自然地失去,还是因为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失去,一切到最后都是空的。我们曾经拥有过,但是最后又失去了。我们曾经拥有过很多房子,最后失去了;我们人生拥有过很多,最后都失去了。这个理念就是让我们要开悟。

菩萨让我们懂得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,就是让我们不要对万物“执情”——执著这个感情上面,执著“这个房子我可爱它了,我可喜欢了”“这个人,我可爱他了,我放不下”……佛经让我们不要去执著于这个情,因为这个情是空的,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。你只要一执著这些空性的东西,接下来内心就不得自在,而内心不得自在,你就是在谈空、论空却又恋空。明明知道这个人会离你而去,你还留恋他,最后得到的是空;这个酒店住半年很好的,哪怕住一个月,真好,服务这方面很好,但是你知道最后你会离开它的;你的身体,你知道父母亲把这个身体借给你,也就是七八十年时间,你去执著于这个身体,天天为这个身体花四五个小时化妆、美容,到了最后这个身体离开你,你心里很难过,所以这就是“色即是空”。因为你看到的东西就是空的,但是你去恋空,觉得这个空的是有的,你怀念它,执著于这个恋空的情结中,那你就不懂得什么叫“空即是色”。也就是说你因为恋空,忽略了这个空中还有色——还有物体,还有你看得到的一切。所以,要看破它,要照见五蕴皆空,要看到它的本质。

佛经《心经》就是告诉我们,内心想自在,想完全不被这些空和色所牵挂,想心中得到大自在,既要懂得什么是“空”,又要在“空”当中知道怎样利用人间的色(就是相)来完成自己内心的空性,所以不要恋空。你的受、想、行、识全部都是你的感受,《心经》讲得很清楚,“受”就是感受,“想”就是思维,“行”就是内心的行为形成的意识,“亦复如是”——也是这样的,都是这样的,到最后就是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今天想“多好啊,一年之后我能拿一个好房子,公司给我或者怎样,好开心”,但是到了最后这房子也是交还给公司的,只是暂时给你住的,那是不是“亦复如是”?你当时的想象、感受开心吗?澳大利亚政府专门配给老人很多房子可以住一辈子,但是这个房子不是你的,等你走了,政府就把这个房子收回去。这不就是“亦复如是”吗?你当时感觉“我有房子了,我可以住一辈子了”,但是最后这房子是你的吗?他提早就告诉你“亦复如是”——就是这样的,不是你的,最后也不是你的,你是拿不到的。

在《心经》中认为恋取世事(恋就是怀恋,“我恋着这个事情,来夺取它”)实际上就是恋空。“我今天留恋,这个地方真好”,但是恋到后来一切都是空的,叫恋空,其实都是没有分别的。我们回忆小时候天真无邪的笑声、儿童般的快乐、无忧无虑的成长、没有压力的生活,怀念啊,怀恋儿童时代,实际上你怀恋的就是恋空,因为最后什么都没有。你执取了它,不放下它,最后失去了它,那就是“色即是空”,最后就给你心中造成很多烦恼,因为你得不到它。所以佛经上讲,一切能见或者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,其实是我们人生虚妄产生的幻觉。也就是说,你今天喜欢的东西是你的幻觉,你今天所留恋的东西也是你的幻觉,因为它是暂时地拥有,暂时地给你看到,暂时地让你听到美妙的音乐。就像一个人参加音乐会,他特别迷恋这音乐或者歌星,听完之后散场了,一切都归空了,场地都空了,演员又空了,所有粉丝全部走空了,他还留恋在那里,依依不舍地不希望离开,最后就叫执空,就叫恋空。《心经》讲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你所有的想象、所有的意识到最后“亦复如是”——都是这样的,到最后全是空的。《心经》就是这么精彩。




手 机 APP 下 载


手机 APP 下载:

安卓点击下载:

下载地址一下载地址二


感 恩 分 享   功 德 无 量


    恳请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慈悲,龙天护法诸位佛菩萨慈悲!

    在此篇文章的编辑、整理、分享过程中,如有不如理、不如法之处,恳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原谅、诸位佛菩萨和龙天护法菩萨原谅!

     祈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加持保佑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,都能够在心中种下一颗菩提种子,结下一份善缘,消业障、开智慧!

    如果您觉得此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动动手指转发到朋友圈或者推送给您需要的朋友。 感恩您的善举,随喜您的功德。也许正是您不经意的一次转发刚好可以帮到有需要的人 。



— 随喜转发 功德无量 —